1953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短短几年间财惠赚,国家社会逐渐趋于稳定。随着国家经济、政治的逐步恢复,中央政府内部各部门的岗位安排和相关规章制度也在积极制定中。然而,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为了保障国家领导人的安全,中央政府决定采取新的安全措施。1953年6月9日,在中南海召开的一次排以上干部会议上,中央政府正式宣布成立中央警卫团,也就是后来的“8341部队”,这一举措的实施标志着国家安全保障体系进入了新的阶段。
关于“8341”这个代号的来源,有许多不同的说法。有传言认为,这组数字与毛主席的年纪83岁,以及他主政41年的历史巧合相关,甚至有人猜测它与毛主席年轻时使用的步枪编号相同。然而,这些解释都并非事实。事实上,“8341”这个代号的由来,纯粹是基于总参谋部按照编制序列所下达的命令。这一数字的选定,更多地是出于保密和便于管理的考虑,确保干部、战士们和外界之间的联系不泄露身份。自此,所有与中央警卫团相关的外部联系,包括信件往来、机关单位的对外联系,均使用“8341”作为代号,而不是“中央警卫团”,这样一来,中央警卫团的行动和身份得以高度保密。
展开剩余82%同月22日,中央警卫团的成立大会在中南海召开。会上,团长张耀祠对全体人员进行了重要的指示,强调要全力确保党中央及毛主席的绝对安全。这项任务的艰巨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从成立初期的1000余人,到十多年后的数千人,中央警卫团的规模不断扩张,肩负的责任也愈加繁重。他们不仅负责领导人的个人安全,还被部署在多个重要办公地点周围,以保障国家领导人不受任何威胁。毛主席曾亲自表扬过这支部队,称其为“好部队”,并且叶剑英元帅也将其誉为保卫“中央首脑”的“钢盔”。
张耀祠,1916年2月5日出生于江西省一个贫困农民家庭。童年的艰苦生活塑造了他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性格。1933年,年仅17岁的他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并被调往江西瑞金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警卫连的一员,负责保护毛主席和中央政府机关的安全。他第一次站岗时,就守在毛主席的办公室门口。尽管当时因为党内的“左倾”错误路线,毛主席失去了在党和军队中的重要职务,但他依然是党内的重要人物,值得保护。从此,张耀祠的保卫工作也就开始了,这一工作他持续了整整43年,几乎没有离开过毛主席的身边。
1935年,红军主力部队准备进入遵义时,国家保卫局派出先遣队负责确保毛主席和中央领导人的安全。张耀祠便是先遣队的成员之一,当毛主席抵达遵义后,他始终跟在毛主席身边,警惕四周的情况,保障安全。尽管60多年后张耀祠回忆当年的情形时仍然心潮澎湃,他也曾表示,自己从未向毛主席提起过这次任务,因为他认为向毛主席表露自己为保卫安全的工作不太合适。
张耀祠的保卫工作不仅仅局限于身体安全,他还负责毛主席的衣食住行。抗日战争期间以及解放战争时期,张耀祠的任务日益增多,但始终不变的是他肩负着保护毛主席的重任。1947年初,蒋介石指挥25万国民党军进攻陕甘宁边区,其中,胡宗南率领14万大军直逼延安。在这个极其危险的时刻,中央警卫团成功保障了毛主席及党中央的安全撤离。尽管战火连天,枪声四起,毛主席及中央领导人在中央警卫团的保护下,安全撤离延安。
1948年,中共中央与毛主席进入平山县西柏坡,这里成为毛主席主持召开重要会议,策划全国政权夺取的核心地带。1949年,在北平和平解放后,毛主席与中央领导人从西柏坡离开,进入北平城。在途中,毛主席心情激动,向身边的警卫员们表达了对未来新中国稳定的憧憬:“等全国解放后,我们再也不搬家了。”此时,毛主席开始全身心投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工作。
1953年5月,张耀祠接到汪东兴局长的指令,担任新成立的中央警卫团团长。接到任命后,张耀祠一度因任务的艰巨性而犹豫不决,但汪东兴坚持指出,这是中央的决定,必须执行。在接受任务后,张耀祠迅速开始着手组建警卫团。为了确保警卫工作的高效和专业,他从早年与党中央共同工作过的老战友中挑选了一些经验丰富的人才,这使得警卫团的组建工作较为顺利。初步组建的警卫团人数约为1000人。
张耀祠深知,作为一支专门保卫党和毛主席的队伍,任何疏忽都可能带来无法弥补的后果。因此,他总是不断强调保持高度警觉,并且注重保密工作,确保团员们在保卫工作中严格遵守纪律。尤其是在中南海,他对每个哨位和防线的布置都了如指掌,并且亲自参与了每一次行动的策划和实施。即便在负责整个警卫团的工作时,他依然亲自负责毛主席的安全工作。每当毛主席有任何活动时,张耀祠都会是第一个到达现场的负责人。
1959年6月,毛主席视察湖南,途中经过家乡,情绪激动地与随行警卫员们分享小时候的故事。回忆涌上心头时,他提议可以在滴水洞建几间茅草屋,以便让领导们在繁忙工作之余得到休息。1960年代初,这个建议付诸实践,滴水洞“203工程”开始筹建。这里建起了几间简易的小屋,并设有基本生活设施,供领导们休闲使用。
1966年6月16日,毛主席再次回到湖南巡视。在湖南省委的建议下,毛主席决定前往滴水洞避暑。那时,“203工程”已完成,毛主席及随行人员便入住滴水洞。张耀祠和警卫团成员也驻扎在附近的住宿区域,确保毛主席的安全。毛主席在滴水洞待了11天,期间深居简出,专心思考问题,外界几乎无人知晓他回到故乡的消息。24日,毛主席前往韶山水库游泳,他的神采奕奕和从容不迫,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
毛主席的两次回乡,都有张耀祠的身影,始终坚守在毛主席身边。直到1971年,毛主席在紧张的国际国内形势下,踏上了南巡之路,张耀祠依旧是他身边的重要保卫人物。在这次30天的南巡期间,张耀祠承担了重要的护卫工作,确保毛主席的安全。直到毛主席安全返回北京,张耀祠才松了口气。
然而,1976年9月9日财惠赚,毛主席在北京逝世,张耀祠深感痛心。从17岁起,张耀祠便为毛主席的安全而工作,几十年如一日。他的忠诚与能力,成就了毛主席的安全与事业,也将永载史册。
发布于:天津市倍查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