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一年(1378 年)冬,南京紫禁城笼罩在一片肃穆之中。东宫寝殿内,皇太子朱标握着妻子常氏的手,泪如雨下。这位开国名将常遇春的掌上明珠,年仅 24 岁便因产后血崩命悬一线。她的父亲常遇春曾为朱元璋打下半壁江山,而她自己,从襁褓中就与朱标定下婚约91快牛,如今却要抛下年幼的儿子和未竟的家国大业……
将门之女:从襁褓中的政治联姻到太子正妃常氏出生于至正十四年(1354 年),父亲是朱元璋麾下头号猛将常遇春。此时的朱元璋尚未称帝,但常遇春已凭借 “常十万” 的威名成为他最倚重的将领。据《明史・常遇春传》记载,常遇春归附朱元璋后,“每战必先,虽不习书史,用兵辄与古合”,在鄱阳湖之战、北伐中原等关键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
洪武元年(1368 年),朱元璋称帝,册立朱标为太子。此时常遇春虽已去世,但朱元璋并未忘记与他的婚约。洪武四年(1371 年)四月,17 岁的常氏被正式册封为皇太子妃。这场婚礼规格极高,《明实录》记载:“上以义兵伐群雄定天下,开平忠武王常遇春实为开国元勋,女曰某,与储皇同年,爰自襁褓,即结姻好之约。”
展开剩余67%东宫岁月:贤妻良母与政治博弈常氏嫁入东宫后,很快展现出贤德的一面。她 “勤俭孝敬,不以贵富骄”,不仅将东宫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还与侧妃吕氏相处融洽。据《明史・后妃传》记载,常氏 “生皇孙二人,长曰雄英,次曰允熥”,7 年间为朱标生育了二子二女,足见夫妻感情深厚。
然而,东宫的平静下暗流涌动。常氏的舅舅蓝玉是朱元璋麾下另一员大将,在军中威望极高。洪武二十一年(1388 年)蓝玉捕鱼儿海大捷后,朱元璋将其比作卫青、李靖,但也对他的骄横渐生不满。常氏深知家族与皇权的微妙关系,多次劝说蓝玉收敛锋芒,却未能阻止后来的蓝玉案。
洪武十一年(1378 年)十一月,常氏生下次子朱允熥后突发血崩。据《明实录》记载,朱元璋 “为之废朝三日”,并追谥她为 “敬懿皇太子妃”。她的早逝不仅让朱标悲痛欲绝,更彻底改变了明朝的继承格局。
常氏去世后,吕氏被扶正为太子妃,她的儿子朱允炆也因此成为嫡次子。洪武十五年(1382 年),常氏所生的嫡长孙朱雄英夭折,朱允炆顺理成章成为皇太孙。若常氏在世,朱允熥作为嫡次子,很可能成为皇位继承人,而朱棣的 “靖难之役” 或许就不会发生。
身后荣辱:谥号变迁与家族命运常氏去世时,朱元璋或许未曾想到,她的谥号会在后世经历多次波折。建文元年(1399 年),朱允炆即位后追尊她为 “孝康皇后”;永乐元年(1403 年),朱棣篡位后又将其名号恢复为 “敬懿皇太子妃”;直到南明弘光年间,她才再次被追尊为 “孝康皇后”。
她的家族也未能幸免。靖难之役后,常遇春次子常升因蓝玉案被牵连,长子常茂隐姓埋名,家族从此衰落。唯有幼子常森一脉迁至陕北米脂,繁衍至今。
常氏的一生,是明初政治联姻的缩影。她的早逝不仅影响了明朝的继承制度,更间接导致了靖难之役的爆发。正如《剑桥中国明代史》所言:“朱标的教养是文人型的和‘右文’的君主,而常氏的家族背景本可提供军事支持,她的去世让朱允炆失去了重要的助力。”
常氏的故事,是一部明初政治与人性的史诗。她从将门之女到太子正妃,从贤妻良母到政治牺牲品91快牛,她的一生折射出皇权斗争的残酷与无奈。她的早逝,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时代的遗憾。正如清代史学家谈迁所言:“懿文之早世,天所以开靖难也。”
发布于:山东省倍查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