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操盘
在从化区2025年“奋进从化”优秀百姓宣讲员大赛上,35组选手用生动的语言讲述着亲身经历或身边人身边事,以“小故事”阐释“大道理”,让党的政策更接地气、让奋进力量更聚人心。即日起,从化区融媒体中心推出“奋进从化”百姓宣讲员故事系列报道,为大家讲述从化区“百千万工程”典型人物故事,进而掀起向先进典型学习的热潮。来自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的宣讲
员张佩珊,向大家讲述了南医五院上门评残志愿队用一步一脚印,踏出关爱残疾人士的“最后一公里”,为“百千万工程”的落地见效注入医疗力量的故事。
大家知道步行一公里需要花多长时间吗?大概15分钟亿操盘,这是常人所需时间,但这一公里对于一些残疾人士可能是花十天半个月甚至永远难以翻越的高山。在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下称南医五院)有一支上门评残志愿服务队,他们跋山涉水,传递温暖与希望,用一步一脚印踏出关爱残疾人士的“最后一公里”,为助力“百千万工程”注入医疗力量。
2020年3月,当南医五院妇科医生卢光明在从化吕田镇走访时,遇到了独居的梁叔,这位失去右腿十年的老人,因为行动不便和交通困难,始终没能完成残疾评定。推开他的家门时,老人孤零零躺在床上,阳光照在他垂落在床沿空荡荡的裤管上。卢医生询问梁叔为何不去评残,这样每个月还能有200多元的补贴。梁叔的眼底划过一丝失落,说道:“哎,去一趟真的很困难,要折腾许多人,又要折腾好几回,不想给村里添麻烦了。”此时,卢医生意识到,以前评残流程中那些普通的环节,可能成为困难群众难以跨过的“最后一公里”。
卢医生将所见情况立刻报告给医院党委,医院党委迅速组织相关部门调研,结果让人心头一颤:从化区2万余名残障人士中,竟然有千余人因交通、身体原因长期未评残。于是,医院立刻联系区残联:“老百姓来不了,那我们就把服务送上门!”就这样,由南医五院医务科牵头组建的首支评残小队踏上了上门评定残疾的征程。
翻开南医五院厚厚的评残记录本亿操盘,里面承载着太多让评残志愿服务队难忘的瞬间:上述的独居老人梁叔,当评残队伍为他耐心检查、暖心交流、真心帮助时,他眼里泛起了泪光;卧床八年的老兵陈伯,2023年南医五院副院长徐晓武带队到吕田镇探望他时,还自费为他购买了轮椅;2024年暴雨季,医务科主任张文君在周末自驾车带着医生去良口镇,车辆途中抛锚深陷泥坑,白大褂溅满了泥浆;骨科老主任赵汉民今年70岁,他总是主动请缨发挥退休余热,每次上门都带着他的三件宝:折叠小板凳、老式血压计、一包给留守儿童的水果糖。
五年间,南医五院上门评残志愿队走遍全区221个行政村,踏过10237公里,帮助915名群众顺利领取残疾证,获得国家补助远超300万元。10237公里是评残志愿队伍走过的路,是泥泞小路上车辙的印记,是崎岖山路上汗水的结晶,也是风雨交加中前行的坚定脚步,是915张重燃希望的笑脸。而那300多万国家补助,像一股股暖流,让这些评残人士在风雨中多了一份底气,少了一份慌张。更珍贵的是,上门评残的同时,区残联同步上门录入信息,建立电子档案,后续跟踪就业匹配,已经成功帮助残疾人士匹配就业岗位210个,孵化3个残疾人互助合作社。这些改变,让上门评残志愿队更加理解“最后一公里”从不是地图上的距离,而是传递温暖的每一步。
“一盏灯照不远,千盏灯能把山路焐热。”逐渐地,上门评残志愿队这份触达“最后一公里”的坚持,也慢慢开出了花。2021年南医五院荣获广东省肢残人协会颁布的“爱心单位”称号,2024年该项目获得全国专业志愿服务周最佳实践案例。他们不仅得到广东省残联的认可,而且将“入户评残”做法推广到其他市、区。如今,越来越多的残联部门、镇街、义工队纷纷响应,如同星星之火,汇聚成炬。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近年来,南医五院上门评残志愿服务队始终践行:把诊室搬到农家炕头,将评定表化作连心桥,让政策温暖穿透层峦叠嶂。我们多走一里路,群众就少翻一座山。未来,南医五院上门评残志愿服务队在这条路上将会继续走远、走宽、走深,因为他们知道:每多走一里,就离“一个都不能少的春天”更近一步。
文字:江楚君
编辑:张艺
初审:刘芳
审核:王瑞君
亿操盘
倍查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