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速配
免陪照护在山东进入了新的历史节点。
7月1日起,山东开始正式执行免陪照护服务政府指导价:同时照护两名及以上患者收费150元/日,一对一照护价格由医疗机构自主定价。这标志着这一备受关注的服务将更加规范,从试点走向推广,在大家的身边落地,覆盖越来越多的人群。
所谓免陪照护,主要指患者住院期间,在患者或其家属知情同意且自愿选择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等,由护士或医院聘用医疗护理员提供的生活照护服务。
这项服务可以说是直击民生痛点。家属或工作繁忙,或距离遥远,或年事已高等等,让“一人住院全家奔波”成为不堪承受之重。尤其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住院照护问题也越来越紧迫。
免陪照护这件好事如何办好,牵动着很多人的心。
目前,免陪照护刚刚起步,至少要过四道关,才能在推广的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顺。
第一道关大通速配,是观念转变关。
据报道,在临床一线,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家属认为“请护工就是不孝顺”。受传统观念影响,一般认为父母生病,就是应该儿女侍奉于床前。这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也是子女应尽的义务,但在“421”家庭结构、亲子代异地居住、老人照护“老老人”等新的现实条件下,住院陪护面临诸多难处,这就形成了社会对相关服务的刚需。
而养老育幼、医疗健康这样的服务消费,本身也是人均GDP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快速增长的消费,其本质是对群众更高层次、更趋多样的生活需要的满足。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让家属不再奔波疲累,患者得到更专业的照护,免陪照护服务提供了新的选择。家属可以通过精神支持、陪伴等方式来照顾患者,“免陪”不等于对患者的关心减弱了。
第二道关,是人才储备关。
谁来照护?这是关键问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护士资源本身比较紧张,多数医院采用社会第三方服务采购来提供照护资源。
站在患者和家属的角度,另一个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这和原来“请护工”有啥区别?区别就在于纳入医院管理体系后,照护更专业了,管理更规范了,责任更明确了。
以前的护工是“流动作战”大通速配,而医疗护理员一般以小组为单位固定在某个科室的某个病区,通过专业培训加经验积累,可以增强护理员的照护专业度和责任感。理想状态下,患者的饮食、排便等情况全部都归于医疗范畴。而通过社会机构和医院的双培训、双考核,医疗护理员的服务质量能够得到更大的保证。
理想和现实仍有差距。据报道,医疗护理员职业面临“三低三高”困境,即社会地位低、准入门槛低、职业认同感低,工作强度高、流动性高、年龄结构偏高。从长远来看,如何通过提升待遇、提高职业认同等物质和精神激励,来保障人才专业度,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关系着这项服务的长远发展。
第三道关,是相互协同关。
增加服务不是简单的加法。这意味着很多关系的协调和重构。
引入社会第三方机构,就面临着医院和第三方机构之间的权责划分关系,护士和医疗护理员在临床一线的责任划分关系,患者和医疗护理员之间的关系等等。
护士提供照护,就意味着需要提升护士的数量和待遇,优化甚至重塑医院内部流程等问题,比如病人需要的液体都由配液中心配好送到病区,护士不再需要出病区等。
这需要在实践中一点点摸索,把权责理顺,让流程最优,让加法变成服务供给和患者体验的乘法。
第四道关,是效益平衡关。
增加服务就意味着增加成本。如何在尽量减轻患者就医经济压力,和维持免陪照护高效运行之间求得平衡,同样决定着这项服务能否达到预期。
目前,有专家建议将免陪照护纳入医保,也有业内人士建议通过“医保+长护险+商业保险+自费”的多元支付体系,来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从现实情况来看,探索多元支付体系或更加具有可行性,这就需要跨部门的统筹设计,以多元化共担来降低就医成本。
同时,也需要医院通过最大化优化流程、提升效率等来降低成本,并通过有效管理来切实提升服务质量。
根据近日出台的《山东省医疗机构免陪照护服务工作方案》,2025年底,全省所有公立三级医院将全面提供免陪照护服务。这应该是一个值得期待的重要节点。
从短期来看,在自愿原则下,免陪照护可以为患者及家属提供一个更放心的选项;从长期来看,免陪照护作为医疗服务的延伸,可以从根源上增加对人的关注,增加医疗过程中的人文关怀。
知易行难,新生事物的发展和完善需要一个过程——对免陪照护,我们不妨多一些耐心和包容,多一份鼓励和支持。
(大众新闻记者 熊苗)大通速配
倍查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