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微信订阅号【养心闾】专栏钱掌柜配资,逢周四推送!本栏文章由医院心血管科专家名医亲自撰文或指导写作,内容涉及众多心血管科常见病的科普讲解与防治建议,实用、权威!敬请关注!
调理脾胃可预防冠心病吗
医学指导:大内科 吴伟教授
文/心血管科 刘煜德主任医师,施家希,许炯博
冠心病,全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由多因素引起冠状动脉出现粥样硬化、管腔狭窄而导致心肌缺血的心脏病。简单来说,冠心病就是给心脏供血的血管(冠状动脉)发生了狭窄或堵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当下,我国冠心病患者人数已超过1100万,约占全国心血管病总人数的35%。在中医学中,“脾胃”并非指脾与胃这两个解剖器官,而是指包括消化系统在内的人体后天能量转化与代谢系统、人体免疫系统,其功能的失调将与冠心病发病密切相关。
一、脾胃亏虚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
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饮食经口进食而进入脾胃,脾胃可将饮食水谷转化为营养精微物质,并最终转化为气血,上输于心。《黄帝内经·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因此,中医认为脾胃亏虚容易引起气血化生不足,心失所养,可引起心肌缺血等冠心病症状,或心气鼓动乏力,气滞血瘀而引起心脉痹阻,导致冠心病发病。
同时,脾胃还是调控人体水液代谢的重要系统,脾胃亏虚可导致水湿内停,聚湿生痰、生瘀。清代名医李用粹在《证治汇补》中总结到:“脾为生痰之源”,脾胃亏虚可致痰瘀内生,痹阻心脉,引起胸痹心痛(冠心病)等典型症状。
国医大师邓铁涛提出“五脏相关”理论,在冠心病防治上尤其重视心脾相关。邓老认为,其一,经脉关系:脾胃居于中焦,心脏居于上焦,二者之间以脾胃之支脉、大络、经筋紧密联系,经气互通。其二,五行关系:心之于脾胃乃母子关系,若子病及母或子盗母气均可因脾胃之失调而波及心脏:再者,心火下交于肾,肾精上济于心,而呈心肾交泰之常。脾胃居于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其三,气化关系:脾胃主受纳、运化水谷,乃多气多血之脏腑,为气血生化之源。心脏血脉中气血之盈亏,实由脾之盛衰决定。脾胃与心的联系是全方位的,而且十分紧密。脾胃失调可影响心脏,导致心脏的病变。
邓老进一步提出,饮食失调导致脾胃损伤是胸痹心痛发生的关键因素。肝气犯胃,横逆脾土。一方面使气血津液生化乏源,中气衰弱则心气亦因之不足,心气不足则无力推动血运,致脉道不畅,气虚不能自护则心悸动而不宁;气虚日久,可致心阳虚弱,阳虚则寒邪易乘;津血不足则不能上奉心脉.使心血虚少,久则脉络瘀阻。另一方面,脾主运化,脾胃损伤则运化迟滞,氤氲生湿,湿浊弥漫,上蒙胸阳致胸阳不展,胸闷、气短乃作;湿浊凝聚为痰,痰浊上犯,阻痹胸阳,闭塞心脉则胸痹疼痛乃生。痰瘀相关,痰可致瘀,瘀可致痰,痰瘀互结。
二、调理脾胃为何能有效防治冠心病
冠心病好发于中老年体虚者、脾胃不足者以及有家族病史的先天禀赋异常者,进入现代冠心病发病具有年轻化发病的趋势,多与生活方式不良有关。治病当求之于本,对于本虚标实的患者可从调理脾胃、健运气血的角度有效防治冠心病。
(1)健脾益气,恢复气血生化之源:气血不足,胸中气结,故为胸痹,可采用“四君子汤”内服益气健脾,使气血化生充足,培土荣心,医圣张仲景亦有“四季脾旺不受邪”的认识,健旺脾胃之气是中医防治后天疾病的重要方法。
(2)健运脾胃,祛湿除痰化瘀:脾虚失运是痰瘀内生的根源之一,脾胃虚弱的患者往往难以正常代谢水液、糖脂,临床上表现为虚胖、血脂异常、排便困难、气短胸闷等气滞痰瘀内阻的症状,可以通过行气燥湿、芳香化浊、活血祛瘀等方法,例如陈夏六君子汤、邓老温胆汤、瓜蒌薤白半夏汤、血府逐瘀汤等,调理脾胃气滞所引起的痰瘀内阻证候,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胸闷胸痛、气短等临床症状。
现代研究表明,调理脾胃方药,可调整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网络,调节胃肠消化吸收功能,改善能量物质代谢,不仅可通过调节脂质代谢,还可改善脂质过氧化损伤以减轻内膜损伤、脂质沉积及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从而达到阻止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此外,肠道微生物群与肥胖、糖尿病、血脂异常和高血压有关,这些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肠道微生物群通过其代谢产物参与介导胆固醇代谢、尿酸代谢、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等基本代谢过程,可诱导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干扰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补充益生菌和粪便捐赠是潜在预防和治疗冠心病的热门研究领域。而中医调理脾胃之法,可以改善胃肠微生态,改变肠道菌群,达到防治冠心病的目的。
三、调理脾胃预防冠心病的保健方法
中医调理脾胃有气功导引、推拿按摩、针灸及药食内服等多种方式,广大患友可根据生活习惯、病情缓急、医师建议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保健方法。
(1)非药物疗法,如健身气功八段锦:可着重练习“调理脾胃须单举”“摇头摆尾去心火”动作,每日练习2遍,配合腹式呼吸,可调节自主神经,良性调节心率,增强心功能储备。或针刺、艾灸穴位如足三里、内关、中脘、膻中,有温振脾阳,理气化痰祛瘀的功效,现代研究表明其可提升NO水平,改善内皮功能,减轻冠心病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
(2)药食疗法:薏米红曲燕麦粥(薏米50g、红曲米10g、燕麦30g),煮粥代早餐,隔天1次,可健脾化浊,调节血脂,降低LDL-C。三七山楂陈皮饮(山楂肉15g、三七5g、陈皮5g),煎煮代茶,每日2次,餐后服,可消食化瘀,降低全血粘度和血小板聚集率,具有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的保健效果。新会陈皮6g(剪丝),生姜2片,开水焗,代茶饮,反复加开水,泡至无味。广西六堡茶3-5g,焗茶饮,每周可焗3-5次,反复加开水,泡至无味,健胃消食、调脂。
(3)中药方剂:建议在临床中医师指导下选方应用,基础方剂可选用“六君子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健脾益气,理气化痰宽胸。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从五脏相关理论出发,提出冠心病的中医病机当属“心脾相关”“痰瘀互结”,治疗上主张益气祛痰化瘀的方法,常用温胆汤加党参、五爪龙、丹参,以党参、五爪龙益气,丹参化瘀,温胆汤祛痰,针对冠心病形成的病机,通过益气、化瘀、祛痰以通心阳。邓老十分重视脾胃功能,脾胃是全身气机之枢纽,调脾胃则气机得畅,邪有去路钱掌柜配资,气血得以运行通畅。
结 语
“病从口入”,这句话过去常用于消化道传染病的传染途径。现代的心血管病慢病,也适用。如果我们不管住嘴对肥甘厚味的吃喝,那么脾胃损伤,日久必导致痰浊内生,痰瘀互结,痹阻心脉。中医提倡调理脾胃,可有效防治冠心病,实现“标本同治、系统调控、安全长效”。对于亚健康人群应当防线前移,积极采取调理脾胃的保健方法,预防冠心病的发病,未病先防!
专家介绍
吴 伟
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博士后流动站合作教授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大内科主任、第一临床医学院内科学系主任、内科第一党总支书记、医院胸痛中心医疗总监、房颤中心医疗总监
■ 广东省名中医
■ 广东省高校教学名师
■ 广东省高校特支教学名师
■ 广州中医药大学邓铁涛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兼办公室主任
■ 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学术继承人
■ 国家教育部本科一流课程《中医内科学》负责人
■ 主编国家“十三五”“十四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5部
■ 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管-脉络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预防专业委员会主委
■ 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5项
■ 主持和参与省部级课题10项
■ 主编或参编著作15部
■ 发表学术论文334篇,其中SCI 21篇
【擅长】运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心血管危险因素管控;擅长冠脉介入及起搏器植入技术。
【出诊安排】①心血管科名医门诊:周一、四上午,周三下午、晚上(南楼4层7号诊室);②心血管疑难病多学科诊疗门诊:周二上午11:00(南楼9层疑难疾病联合诊疗中心预约)。
作者介绍
刘煜德
医学博士
硕士研究生导师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主任中医师,研究员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双心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促进会痰瘀同治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计算医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广州市大湾区中医药真实世界研究中心伦理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审专家。
■主要从事高血压、冠心病、血脂异常等疾病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0多篇。
【擅长】高血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血脂异常、糖尿病、中风后遗症等病症。
【出诊安排】周一上午,周二全天,周三上午中午,周四全天,周五上午,周日全天。
温馨提示
请关注下方“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或“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公众号。关注后进入页面菜单栏“就诊助手”或“门诊服务”,搜索“医生姓名”即可挂号。
执行编辑 | 陈苑汕、刘琪、吕燕雯
责编 | 梁幸琳、王爔晨
审核 | 杨铭昊
审定 | 方熙茹 钱掌柜配资
倍查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